作為歷史系的本科生,我們在四年中需要學習史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,掌握中國通史的基本脈絡、世界通史的基本脈絡,作為民族大學學生,還必須掌握我國民族歷史的基本概況,還要學習史學研究的基本方法,將來能運用所學習的知識進行史學研究。史學研究的成果主要是以論文或專著的形式表現出來。實踐出真知,撰寫學年論文和畢業論文便是我們進行史學研究的一種實踐活動。所以撰寫論文對于大家的史學訓練是十分有必要的。
你們即使不是自愿選擇來歷史系學習的同學,或者無意在畢業后從事史學研究的,將論文寫好,也將利于你們以后在單位撰寫工作總結、調查報告和一般的公文,因為所有論著的寫作規則是一樣的。
論文寫作的準備工作
一、確定選題
談選題之前,我們必須先明確學術界對史學論著的評價標準,對史學論著的評價一般說來有兩個方面的標準:
一是學術價值,即科學性,指此論文在學術上能解決什么問題,有什么價值,是否科學。
二是社會價值,用通俗的語言來說,就是現實性,即本論著能給我們當下以什么借鑒,起什么作用。
在史學論著的撰寫中,我們務求達到社會價值與學術家價值的統一,具有優美的表現形式,實現創新。本科生的學年和畢業論文要完全達到以上標準是難了些,但是必須以此作為努力的方向和目標。
在本科生論文的選題中需要注意幾點:
一是要選擇自己有興趣的研究課題,沒有興趣,就寫不出論文,更不要說寫出新意。
二是必須考慮主觀條件是否具備。即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這篇論文。比如說寫經濟史的論文,要具備經濟學的基本知識,寫外國史論文,要能閱讀外文資料。
三是客觀條件是否具備。能否看到論文所需的材料。比如你要撰寫的論文材料在國內根本沒有,只在國外某個圖書館里才能見到,撰寫這樣的論文明顯是不現實的。同時也要看自己是否有充裕的時間來完成論文。
那么,如何選擇學年論文或畢業論文的論題呢?歷史學研究的范圍十分廣闊,理論上所有過往的事情都是歷史學的研究范圍。論題可小可大,小的可以考證某個歷史人物的生卒年代,某部史書的版本,某個地名的歷史沿革與某個具體歷史事件的史實,大的可以探討整個中國歷史、世界歷史的發展規律與脈絡。我認為大家撰寫論文,務必先考慮從小處入手。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有位嚴中平[注一]研究員,他曾說過,不管是從科研的正常程序還是從科研能力的鍛煉成長來說,青年人在選題時要考慮這樣的次序:先個別,后一般;先局部,后整體;先斷代,后通史;先分析,后綜合;先具體,后抽象;先搞清局部的具體的史實,之后再進行全面的發展規律的抽象的概括。總之一句話,從小處著手。老先生的話很有道理,是經驗之談。
課題的確定有三種情況:一是先選定一個題目,圍繞題目尋找材料,撰寫論文,直至完稿不再更動論題。二是先定一個大方向,將資料收集齊全,寫出全文,再確定選題。三是先臨時定個題目,搜集材料,撰寫論文,在完稿后,再斟酌改定題目。三者皆是可以的。
有一點要特別注意,不要炒冷飯,更不要抄襲。
二、資料的收集與鑒別
說到這,就要談到資料的收集與鑒別了。撰寫論文所需要的資料可大致分為三種:文獻材料、文物材料、考古材料。
(一)利用前人研究成果
先要確定一個資料的搜集范圍及其分布狀況,做到心中有數,知道有哪些文獻資料(包括正史、政書、野史筆記、文集、方志、年譜、旅譜、家譜以及外文文獻等),現存文物和考古資料。再翻閱前人的研究成果,前人就你這個問題的研究中,引用的文獻都已經標注出來了,這就是一份很方便的參考文獻檢索表。在翻閱前人研究成果之外,更要注意學會使用工具書,學會檢索目錄,查找索引,以便于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資料。
(二)資料收集的原則
在資料的收集中,我們應遵守以下的原則:
一是“竭澤而漁”。與此有關的材料我們都應該弄到手,并翻閱一遍,雖然這一點很難做到,但我們至少要避免資料中大的遺漏。
二是盡量使用第一手材料。什么是第一手材料呢?我認為有如下幾個鑒別原則:當時人記當時事,當地人記當地事,當事人記親歷事,符合以上之一標準的便可視作第一手材料。
比如研究宋代以前歷史的必須要看《資治通鑒》,但是更要看此前的各種史書,如研究秦漢的就應該去翻《史記》、《漢書》和當時留存下來的資料,因為《資治通鑒》也是依據這些原始材料來寫的。只有那些史書上沒有記載的資料,才利用《資治通鑒》的記載。對第一手資料也要甄別考證,不可全信,如當事人記親歷事的資料,也要考慮一個記事人主觀的立場、觀點和情感,因為他在記載親歷事件時,極有可能更改或刪掉于自己不利或無法證明自己觀點的史實。比如梁啟超先生,大家都知道他是個歷史學大家,但是他的《戊戌政變記》[注三],就有許多錯漏,許多都是出于梁啟超本人的需要,而更改了對于事實的記載。遇到這種情況,我們就要學會與其他的材料進行比照核實。
(三)如何考訂資料
在收集齊全資料后,要對資料進行考訂,包括辨偽和校勘。辨偽就是辨別古書或史料的真偽。可參看梁啟超的《中國歷史研究法》,它歸納出十二種方法,頗為實用。至于校勘,在此介紹幾個基本方法:
內校法,即通過一本史籍前后材料互相對比,看材料本身是否存在矛盾。
外校法,通過與其他文獻對比,看是否一致。二重證據法,這是王國維提出的,陳寅恪將它概括為:一曰取地下之實物與紙上之遺文互證。二曰取異族之故紙與吾國之舊籍互相補證;三曰取外來之觀念與國有之材料互相參證。
史源法,尋找材料記載的源頭,避免中間流傳過程的訛誤。顧誠曾有一篇文章叫《李巖質疑》。郭沫若的《甲申三百年祭》是那個延安整風文件之一[注四]。文章中有個李巖,他認為李巖是個重要人物,在明末農民起義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。但是顧誠先生通過對李巖材料源頭的追溯,證明了李巖是個“烏有先生”。
(四)對待資料的態度
對待原始文獻與材料一定要有實事求是的態度,一定要有一分料說一分話,絕對不可以為了論證自己觀點篡改材料,甚至虛構材料。黃仁宇先生的《萬歷十五年》一直火得不行,但它其中是有很多問題的,黃仁宇有個先入為主的觀念,即只有地中海才能有資本主義萌芽,明代不僅沒有資本主義萌芽,而且沒有數目學管理,什么都落后于西方,為了服務于這個觀點,他的《萬歷十五年》在材料的選擇上便有許多問題。比如它所引的《神宗實錄》上的某些材料其實與原文是不符的,引用的李贄材料也有掐頭去尾、斷章取義之嫌,搞“六經注疏”。[注五]
(五)資料的摘錄與引用
翻閱史籍時,要隨時對有用的,最為典型的材料進行筆錄和摘要。方法多種多樣,可以記筆記,可以做卡片。也有些學者認為卡片太小了,也可專用一張紙來謄寫。在抄寫的時候,一定要標注材料的出處,包括史籍的作者、書名、卷數、篇名、版本,鉛印本嗨喲啊標注頁碼、出版社及出版年代。因為你在做文章注釋的時候,要標明這些東西,如果做筆記、卡片的時候沒做好,你要引用的時候,又得回去翻,是十分麻煩的。
說到這里,還要提醒注釋的學術規范,現在的出版物,在注出版社的時候,還要求加注地名,比如原來注的是“XXX,《xxx》,中華書局”,現在要注上“北京:中華書局”。
四 論文的寫作
下面談到論文的具體寫作,先說如何擬題。
題目:有兩種不同的形式,一是直接標明研究內容,比如《牛耕的起源》這樣的題目就讓讀者十分明白,研究的是牛耕,而且是牛耕的起源。而是表達作者對所研究問題的傾向性態度。比如,郭沫若先生有過一篇《替曹操翻案》,曹操這個人物,我們知道,不管是在京劇中還是小說中,都是奸臣的形象、郭沫若此文標題,就表明了他的傾向性,他是要為曹操說好話,翻案的。
引言:有些地方也叫序言、前言。引言的撰寫,務必點出你文章的寫作意圖、主旨及其學術價值、現實意義,并對前人研究成果做出扼要的說明,能引起讀者的注意,讓讀者看了你的引言,就感覺到:“哦,這個問題我也搞不清楚,此文值得看看。”這樣的引言才是成功的,才能達到吸引讀者的作用。
內容:正文的撰寫,方式可以多樣。有從時間順序來寫的,將某個人物生平、某個歷史事件的發展過程按照時間順序敘述清晰,而后進行評論。
另一種是按問題歸類,分別進行引述,有一年,南京明代文化研究會承辦,中國明史學會第十屆明史國際學術研討會,邀請我去,要我寫一篇朱元璋與明代文化的論文”。于是我就寫成一篇《朱元璋與明代文化》的文章。此文是按照問題的分類來寫的,現將朱元璋及明初的經濟、政治、教育科舉、儒佛道的提倡,最后談朱元璋在文化領域的具體活動,探討其對時代文化發展的整體作用與影響。[注六]
最后的部分是結語或余論,在結語中需要對全文的核心觀點進行總結,不過本科論文篇幅較短,觀點表述不應十分散亂復雜,有時并不需要結語,但像碩士、博士論文,篇幅較長,往往就需要一個結語來提煉核心觀點。有的論文,還有與論文研究課題有關的余論,它往往論及由該課題衍生出來的問題和作者觀點,對于讀者理解論文有幫助。余論部分,并不是每篇論文都必需的,就看你是否有正文未盡的話要說。
資料注明的方法:注釋的方法,有頁下注、夾住、文末注。夾注一般只有報刊采用。學術論文大多注釋文字較多,故一般不用夾注。而文末注在閱讀的時候,翻到有注釋的地方,往往要翻到后文再看,很麻煩。所以現在采用頁下注是比較多的。
注釋必須注意格式統一,比如:
《明史》卷二十九,《刑法志》,XX頁。
《明史·刑法志》,XX頁。
這兩個注釋方法在全文一定只能取其一。大家可能在看論文的時候,經常發現前后注釋不一,這很明顯的是用了他人的材料,這就不符合學術規范。
五 論文的文字表達
文字的表達要準確、觀點鮮明,行文生動流暢。
宋代學者吳縝[注七]提到史學著作的評價有三個標準,一曰事實,二曰褒貶,三曰文采。既要史實準確,評價恰當,還要有文采。
[注七]:吳縝,字廷珍,四川成都人,北宋史學家,生卒年不詳。曾知蜀州(今崇慶縣)。著有《新唐書糾謬》、《五代史纂謬》。其《新唐書糾謬》20卷,對《新唐書》指證錯誤多達400余條,在中國史學史上占有一席之地。詳見百度百科,吳縝詞條。
清代史學家章學誠認為“史所載者,事也,必籍文而傳,故良史某不攻文。”這句話說的是歷史都必須用文字表現出來,所以好的歷史學家都必須在文字上下足功夫。
唐代文學家韓愈又說,為文要“宏其中,而肆其外”,即內容要宏大深刻,文字要恣意汪洋,能吸引人。
文字表達不能強求每個人都達到很高的水準,但是我們至少要做到表達準確、簡潔、不羅嗦。唐代劉知幾就說“文約而事半”,文字既要簡潔而又要把豐富的史事表述清晰。這點說來簡單,其實做到很要功夫。有的文章你通篇看了幾遍,都不知道作者想表達什么觀點,就是功夫不到家。
六 提綱、初稿與定稿
在論文撰寫之前,要寫一個大略的提綱。這之前要做一項工作,即把獲得的資料按照時間順序排比,這樣能更便于我們看出史事發展的脈絡,也便于我們把握整體,提煉觀點,進行論證。
關于初稿,司馬光有一句“寧失于繁,毋失于略”,寧可寫得詳細些,而不可以有缺漏。在初稿中,資料可多一些,論證可詳細一些,這樣對于日后的修改是大有裨益的。待修改定稿時再作刪削修飾,但是觀點要鮮明,資料要可靠,邏輯要嚴密,文字要生動。
最后,到了定稿這一階段,我們要做以下幾個工作:
1.核對全文所引用的資料,包括資料是否有錯漏和資料的出處。
2.要檢查論證過程與結論是否嚴密,邏輯是否成立,論點是否正確。
3.檢查文章篇章結構是否合理,層次是否清晰。
4.文字的表述是否準確、簡潔、流暢。
5.要統一全稿正文和注釋的格式,前后文的名詞術語必須統一,比如前文你使用了社會價值,后文又用了現實意義,二者必須統一起來。
好,今天關于學年和畢業論文的寫作就講到這里。如果同學們對論文的寫作有什么問題,都可以提問。我是研究明史的,如果同學有對明史有興趣的,也歡迎提問。
以上就是關于“本科生為何要寫作畢業論文?”了,想了解更多怎樣查重論文的知識,請持續關注學術不端論文查重網,學術小編會為大家收集更多的學術論文知識哦。